全自動礦泉水設備通過多級過濾、消毒和灌裝技術,將原水轉化為符合國家標準的瓶裝或桶裝礦泉水。其使用過程涵蓋啟動準備、運行操作、停機維護三大階段,需嚴格遵循操作規范以確保水質安全與設備穩定。以下為詳細步驟說明:
一、啟動前準備:確保設備與水源符合要求
環境檢查
設備應安裝在干燥、通風、無腐蝕性氣體的室內,地面平整且承載力≥2噸/平方米。
周圍預留至少0.8米操作空間,便于檢修與維護。
水源驗證
原水需符合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,若為地下水需提前進行水質檢測(如硬度、微生物、重金屬含量)。
安裝前置過濾器(如砂濾罐、活性炭罐)去除大顆粒雜質,防止堵塞后續精密濾芯。
設備調試
電氣檢查:確認電源電壓(通常為380V/50Hz)與設備匹配,接地線連接牢固,避免漏電風險。
管路連接:檢查進水、出水、排水管路是否密封無泄漏,使用卡箍或螺紋膠固定接口。
參數預設:通過控制面板設置反滲透膜壓力(1.0-1.5MPa)、灌裝量(如500ml/瓶)、消毒時間(如紫外線燈照射時長)等關鍵參數。
二、運行操作流程:分階段控制水質與產能
原水預處理階段
多介質過濾:原水依次通過石英砂、活性炭、樹脂濾層,去除懸浮物、余氯和部分重金屬,濾速控制在8-12m/h。
精密過濾:經5μm保安過濾器進一步攔截微小顆粒,防止反滲透膜被劃傷。
增壓供水:通過高壓泵將水壓提升至反滲透所需壓力(1.0-1.5MPa),流量計顯示進水流量(如5m³/h)。
核心凈化階段(反滲透+礦化)
反滲透(RO)膜過濾:水分子通過RO膜,98%以上的細菌、病毒和溶解鹽被截留,產水電導率≤10μS/cm。
礦化調節:向純凈水中添加食品級礦物質(如鈣、鎂離子),通過礦化濾芯調整口感,使水質符合《飲用天然礦泉水》(GB8537-2018)標準。
臭氧/紫外線消毒:臭氧濃度控制在0.3-0.5mg/L,或紫外線燈照射強度≥70μW/cm²,殺滅殘留微生物。
灌裝與包裝階段
瓶/桶清洗:全自動洗瓶機用高溫水(80-85℃)沖洗容器內壁,去除灰塵和油污。
定量灌裝:灌裝機通過流量計或稱重傳感器精確控制灌裝量,誤差≤±1%。
封口與貼標:自動封口機加熱瓶蓋密封,貼標機粘貼標簽,速度可達200-500瓶/分鐘(依設備型號而定)。
在線監測與調整
水質檢測:每小時取樣檢測電導率、pH值、菌落總數,數據實時上傳至控制系統。
參數修正:若電導率>15μS/cm或菌落總數超標,立即停機檢查RO膜或消毒模塊,更換濾芯或調整臭氧濃度。
三、停機與維護:延長設備壽命的關鍵
正常停機流程
降速運行:逐步降低高壓泵頻率至零,關閉進水閥,避免水錘沖擊損壞管路。
排空余水:打開排水閥,排空反滲透膜殼和儲水罐內殘留水,防止細菌滋生。
斷電保護:關閉總電源,懸掛“禁止合閘”標識牌,防止誤啟動。
日常維護要點
濾芯更換:
預處理濾芯(石英砂、活性炭):每3-6個月更換一次。
RO膜:每2-3年更換(依水質硬度而定)。
礦化濾芯:每6-12個月更換,避免礦物質結晶堵塞。
清潔消毒:
每周用75%酒精擦拭灌裝機噴嘴和瓶口接觸面。
每月用檸檬酸溶液(2%)清洗RO膜,去除水垢。
潤滑保養:
每季度為高壓泵、灌裝機傳動部件加注食品級潤滑脂,減少磨損。
故障應急處理
產水量下降:檢查RO膜是否堵塞或高壓泵壓力不足,清洗或更換膜元件。
灌裝量不準:校準流量計或稱重傳感器,調整灌裝閥開度。
封口漏液:檢查加熱管溫度(通常180-220℃)和瓶蓋尺寸,更換變形瓶蓋。
四、安全與合規注意事項
操作人員資質:需經專業培訓并持有《飲用水生產設備操作證》,熟悉應急停止按鈕位置。
衛生規范:進入灌裝區需穿戴無菌服、口罩和手套,禁止攜帶非生產物品。
記錄追溯:每日填寫《設備運行日志》,記錄水質數據、濾芯更換時間和故障處理情況,保存期限≥2年。
定期檢定:每半年委托第三方機構檢測設備出水水質。






